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医药之声网!
医药之声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舆论监督 > 正文

跨越声障的生命对话——一位聋哑女性的妇科手术与医者的用心“听见”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医院,是人生的课堂,是生命最真实的舞台。在这里,我们见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感受人性的温暖与力量。每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携带着独特的生命叙事——或是与病痛抗争的艰辛历程,或是对健康重获的殷切期盼。而我们作为医者,不仅要治病,更要“医心”。近日,一位特殊患者小雨(化名)的到来,让我们对“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真谛,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践行。

  无声世界里的三重枷锁

  32岁的小雨,却拥有三十年静默的光阴——2岁时,她因药物不良反应永远失去了聆听世界的权利,只能依靠助听器和唇语艰难交流。然而,命运并未停止考验,肾衰竭又迫使她接受了肾移植手术。更令人揪心的是,从少女时代起,每月如约而至的剧烈痛经,像一把无形的刀,一次次划破她长达二十来年的生活。“每次疼起来,感觉整个人都要被撕裂了。”止痛药成了生活必需品,笑容被疼痛消磨殆尽。十年求医无果,直到她遇见我院妇瘤科的王雁主任医师,似是这场长达十年的求医长征路上的曙光。

  “看见”她的与众不同,是关怀的起点

  王雁主任医师初次接诊,便被小雨的安静与坚韧打动。诊断明确为子宫腺肌症,但治疗方案的制定远不止于此。“像小雨这样的患者,需要多一层考量,”王雁强调,“沟通必须突破声音的屏障,用药需避开肾移植的雷区,更要关注她长期疼痛下可能隐藏的心理伤痕。”

  从问诊到入院,无声处的细致入微

  吉晨主治医师通过微信文字详细告知患者每一个入院环节。问诊时,接诊医生田鑫和温晓雅主动放慢语速,确保口型清晰、唇语可辨;当遇到复杂表达时,纸笔、手机文字输入即时补位。妇瘤三病房护士站提前备好专用写字板和图文并茂的入院须知。闫亚娟护理团队主动优化流程,减少因沟通不畅带来的反复奔波。麻醉科术前不仅评估手术风险,更特别针对肾移植状态,审慎筛选肝肾毒性最小的麻醉及术后用药方案,并将关键信息转化为简洁文字说明交予小雨及家属。

  手术当天,陌生环境与冰冷器械让小雨本能地紧张。此刻,预设的无障碍沟通预案全面启动。细心的手术室护士陈莹提前将每一步操作和注意事项写在醒目的大字板上展示,并用眼神和点头等方式确认小雨是否理解。王雁主任医师没有匆忙开始手术,而是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了小雨微微颤抖的手。“别怕孩子,我们都在。”她清晰地用口型传递着这句话。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团队共识中安抚听障患者的“触觉语言”——通过掌心温度传递无法言说的支持。

  麻醉过程中,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徐丽轻拍小雨手臂代替口头倒计时,建立专属的“触觉信号系统”。整个团队默契地利用眼神、手势和必要的文字提示进行关键信息同步,手术室异常安静,却流淌着无声的协作暖流。手术在精准操作与全程无障碍护航下顺利完成。术后查房时,副主任何玥和吉晨医生看到的是小雨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家属的感激无以言表。这个笑容,是对精湛医术的肯定,更是对那份“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无障碍关怀的最高褒奖。

  小雨的故事,是“医者仁心”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医德的高度,体现在对差异的深刻尊重与主动适应——不是要求患者适应标准流程,而是让流程为每一个独特个体而变。无障碍医疗并非额外负担,而是医疗本应具备的温度与精度。一张纸板、一次紧握、一个眼神、一套触觉信号,都是在无声处架起信任的桥梁。技术消除病痛,人文抚慰心灵。当王雁主任医师俯身握住那只颤抖的手,她托起的不仅是一个32年的病痛躯体,更是一颗珍贵的医者本心——以专业为舟,以仁爱为桨,在静默的生命河流中,渡人,亦渡心。

  在未来的征途上,我们将继续秉持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让每一间诊室、每一张病床、每一间手术室,都成为传递希望与尊严的港湾。因为,那些从未发出声音的煎熬,恰恰最需要被我们用心“听见”和回应。

图片1.png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医药之声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宝珍品中医医学研究院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医药之声网 yyzs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yiyaozxw@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